▲譚道洪悉心照顧丈母娘的衣食起居。
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但對桃園街道下譚家村94歲的于秀珍來說,譚道洪這個女婿就是她的好兒子。 譚道洪今年72歲,他的孝道在村里廣受稱贊。 5月的一天,記者到下譚家村采訪譚道洪及其家人朋友,了解他孝敬岳母、與人為善的故事。 剛到村頭,記者就看見遠處一位皮膚黝黑、瘦小的老人向我們小跑過來。“大爺,我們不著急,您慢點!”“沒事,我身體硬朗著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譚道洪的這一番話,讓記者深覺這位有些駝背的古稀老人與這個小村莊竟有些“格格不入”。 譚道洪家不大的房間被收拾得整整齊齊、一塵不染,陳舊的木桌上擺著幾束仿真花,墻上懸掛著幾張泛黃的老照片……樸素簡單的陳設讓小屋別有一番靜謐與溫馨。“剛剛村北頭有一戶修繕房子,叫我過去幫忙。我的這門手藝,能被別人需要,我感到特別開心。你們看,我家門旁那間小屋子就是我自己建的。”譚道洪笑著說。 2016年,譚道洪的老伴兒因病去世。“老伴兒在世的時候,我們就一直照顧著丈母娘,其他兄弟姐妹都離得遠,不在老太太身邊。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不能老伴兒不在了,我就扔下丈母娘不管,這是大不孝!”此后,譚道洪就擔負起照顧丈母娘日常起居的責任。 今年年初,老太太突發(fā)心口痛,吃不下飯,譚道洪想將老人送往醫(yī)院治療,可老太太堅決不去醫(yī)院,拗不過,譚道洪只能在家悉心照料,可兩天過去,老人依然只能喝清水,吃不下一口飯。譚道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加上譚道洪在一家水產(chǎn)公司看夜崗,單位、自己家、丈母娘家來回跑十分不便,譚道洪就打電話給兒子,讓他開車將老太太接到自己家照料。“當時我媽身體不舒服,總是吃不下飯,每天就喝點水,沒幾天就瘦了一大圈兒,總是這樣也不行,我就把看美食節(jié)目學到的幾招全用上了,變著花樣做給老太太吃。”為了給丈母娘營造舒心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譚道洪架起爐子,安裝好閉路電視,并向單位請了3天假專心照顧老人。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老太太身體慢慢好轉,直至痊愈。由于請假,譚道洪的年終獎金由2000元降為1000元,但他卻不以為意。“我的父母去世早,以前沒能力讓父母過上好生活,現(xiàn)在有點錢能夠給父母好的生活,父母卻早已不在了。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譚道洪說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時間臨近晌午,譚道洪說:“我媽說中午想喝粥,正好家里還有點紫米,就給她熬點紫米粥。”記者跟隨譚道洪來到村北頭的丈母娘家,同樣不大的房間里物品被歸置得整整齊齊。老太太頭發(fā)花白但是精神頭十足,忙著招呼記者進屋坐。“我這房子里里外外都是道洪收拾的,有一次和鄰居去趕集,看見有賣新鮮海蝦的,但價格實在太貴沒舍得買。結果他知道了馬上買了50多元的蝦回來,當時看見那盤煮好的蝦,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村里人都說我有一個好女婿。”老太太說著,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我時常告訴自己的兒女,做人要孝順,要行善。”譚道洪邊說邊為丈母娘擺好碗筷。 在老人家里,記者看到墻上貼著一幅《百孝篇》書法作品,字不大卻筆筆有力,更令記者眼前一亮的是落款處作者是譚道洪。“我以前干過村里的會計,還算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現(xiàn)在年紀大了就喜歡練練書法,學習古訓名句,學習文明好家風。”譚道洪的書法完全是自學成才,還曾獲文登區(qū)書法大賽特別榮譽獎,家中的書法作品更是厚厚一摞,村里選舉公告和標語都出自他之手。 譚道洪還是村里有名的熱心人。走在路上看到墻上有亂貼的小廣告時,他會立馬清理干凈;村里要修路,他總是第一個扛起鐵鍬走到前頭的人。 譚道洪,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以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推動孝道文化發(fā)展,以一顆拳拳孝愛之心,詮釋著人間真情,書寫著孝道華章。(榮成市新聞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