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街道,有一條特殊公路,這條公路兩旁的綠化帶里栽植了上千棵柿子樹、棗樹,每棵果樹上還掛著“身份證”——精準扶貧公示牌,牌上標明管護村、管護人、管護年限。這是桃園街道創(chuàng)新精準扶貧新措施——讓公路綠化承接貧困群眾的脫貧生計。
東王線是連接石島管理區(q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節(jié)點,整條線路2500米都位于桃園街道轄區(qū)。如何實現(xiàn)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的共贏? 桃園街道投資260萬元將東王線進行升級,道路兩側(cè)回填土方1.8萬立方米,將綠化帶拓寬10米。在樹種選擇上,改變以往栽植楊樹、松樹的習慣,間植柿子樹、棗樹等果樹。該街道負責該路段施工的楊政華表示:“在綠化問題上,街道主要從長遠著想,考慮得很多,包括果樹收益以及后期的打理管護。最終,在管理區(qū)支持下,決定栽植1200棵果樹以及1800棵綠化苗木。”
那么,楊政華口中的長遠打算是什么呢?原來,東王線連接的4個村共有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戶低保戶、17戶較為困難戶以及14戶一般困難戶,這46戶貧困戶的生計一直是街道黨委一班人心上的大事。這幾年,該街道通過多種幫扶渠道,大力培植和發(fā)展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光伏發(fā)電、休閑漁業(yè)等產(chǎn)業(yè),擴大精準扶貧覆蓋面,加上上級補助資金,貧困戶早已摘掉了貧困帽。但如何讓這46戶貧困戶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較為穩(wěn)定的收入、不再返貧?借道路綠化機會,該街道想到將果樹與貧困戶掛牌對接,即果樹交由貧困戶管理,果樹收益歸貧困戶所有。
方法思路有了,接下來就是扎扎實實抓落實。該街道一方面在東王線同步支設太陽能路燈58盞,解決了該路段長期無路燈的問題。沿途老百姓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另一方面組成3個協(xié)調(diào)落實小組,分3路進駐4個村,挨家挨戶了解實際情況,向百姓說明政策,爭取大家的支持。 殷培富是桃園街道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村里的保潔員。起初,他對分包管護果樹存有疑慮,擔心果樹的護理問題,更怕果實沒有銷路。負責與他對接的街道工作人員寧曉楠耐心為他解答了疑慮:“這些問題都可以放心,村委是樹木管護的第一責任人,打藥、修枝都有村委幫忙,后期的銷售由村委和街道共同負責,街道將通過電商等多種途徑,為你們解除后顧之憂。”政策講明白了,殷培富歡歡喜喜地領到了分包的果樹。他說,除了保潔員的工資,加上20多棵果樹的收益,這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寧曉楠給記者算了筆賬:戶均26棵果樹,柿子按照每公斤1元、每樹結(jié)果50公斤算,26棵有1300元收益。有的貧困戶分到柿樹加棗樹,收益會有2000多元。
耕耘路上,紅日高照。記者仿佛看到一個個紅彤彤的柿子掛滿枝頭,看到農(nóng)民碩果豐收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