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每到“十一”國慶放大假的時候, 就是我的“勞動節(jié)”! 望不到頭的花生地,掰不完的玉米棒子, 成山堆領的豆芥子,滿目皆是的地瓜干...... 穿梭于各種農作物的田間地頭, 奔走于曬場、家里平臺、田間的三點一線, 不會因在高速路上堵個一天半載后悔出游, 更沒感受過在人山人海的景區(qū)門口排隊是啥滋味, 只盼著假期趕快結束, 速速回到我的“象牙塔”里歇歇。 如今老家高樓拔地而起, 從此秋收的忙碌,秋收的辛苦都已成為記憶。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那些場景嗎?
平時工作再忙,這個時候,也都從四面八方回到老家。
家里的老娘早給找出了舊衣服,拿上鐮,跨上籃,下地。 一年的嚼谷、孩子的學費,全靠這幾天。農村人盼著十月,也害怕十月。 玉米熟了,枯脆的秸稈也最扎人。包得嚴嚴實實地下地,豆大的汗珠子叭嗒叭嗒往下摔,沒掰過棒子的人不知道那個滋味兒。
過去沒有機器,一個個地掰完玉米,再拿鐮砍秸稈。
掰完玉米,玉米棵子被割倒,才看見忙碌著的農人,和地里掰下的一堆堆玉米。
太陽落山了,辛苦的一天卻還沒結束。
掰下來的玉米不能不管,不趕緊剝皮晾上就要發(fā)霉。曬干的玉米葉須,是灶下引火的好材料。
當城里的孩子在家長的簇擁下暢游名山大川時,農村的孩子在田野里享受太陽的“溫柔”。
天黑了,大人們還在院子里一邊說話一邊剝玉米葉子,小孩子們跑了一天,睡得像小狗子一樣。
大豆比玉米還等不得,大豆熟了不收割,會噼里啪啦地炸在地里。
鐮刀割過的大豆秸稈很鋒利,可以扎破一般的鞋子。手套、硬底鞋都是不可少的裝備。
收割回家的大豆,晾曬到庭院里。只要一有功夫,就得用木杈棍棒之類的農具,一遍遍地捶打連帶著秸稈曬干的大豆,直到豆莢全部開裂,一粒粒的豆子都蹦出來。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村里的孩子在田間地頭唱著。
刨花生、挖紅薯,都是這個季節(jié)的工作。
秋收的幾天,都比平時吃得好。出了力氣還能不吃飽?老太太都比平時舍得放油。
新摘的豆角、又甜又面的紅薯、燙嘴的玉米棒子……豐收,真好!
院子里堆著糧食,老爹愜意地抽著煙:“慢點吃,多著哩!”
鄉(xiāng)里趕季節(jié)像拼命,一眨眼的功夫,田野里的金黃就被鋪進了各家院子里、房頂上。
看著這畫一樣的美景,村里人會開懷一笑?烧l知道這笑里包含的滋味呢?腰知道,腿知道,渾身的骨節(jié)知道,地里的蚊子知道,天邊的月亮知道······
秋收完了是秋種。撒肥料、耕地,過去是牛,現(xiàn)在是車,一塊接著一塊,日夜不停。
轉自:威海大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