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窮不是沒錢, 而是沒有能力付出。”
——沈芯菱
01
真正能給你快樂的,是你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 如果家庭沒有發(fā)生變故, 沈芯菱本可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她出生前,父母白手起家, 開設了一家小型代工廠, 憑著良好的經(jīng)營聲譽, 生意已經(jīng)做得有聲有色。 豈料,八十年代中期,匯率升值, 許多產(chǎn)業(yè)卷款而逃,工廠負債累累。 龐大的債務如陰云般壓來時, 父親對母親說:“寧可斷其骨,不可昧其心。” 兩人毅然變賣家產(chǎn),不欠人家半毛錢。 1989年,沈芯菱出生的時候, 家里只能靠擺地攤維持生計。
還不到3歲, 沈芯菱就跟著父母賣貨謀生, 擠在破舊的小貨車上東奔西走。 清晨的早市、嘈雜的黃昏市場、疲倦的夜市, 別的孩子無憂無慮地去幼兒園時, 她得幫父母忙碌到深夜。 每逢梅雨季節(jié),有一餐沒一餐, 饅頭配開水是常有的日子。 父母是小學文化,給不了學前教育, 只能教她認車窗外招牌上的字。 直到沈芯菱念小學,父母才租了間鐵皮屋, 冬冷夏熱的屋子,大雨一來就滴答漏水, 全家人蝸居在5坪的狹小空間里, 一張小小的棋盤桌,是書桌、餐桌, 也成了生活的試煉場。
幼年的沈芯菱
家里雖然沒什么錢, 但母親言傳身教給女兒的, 不是痛苦、自卑和抱怨。 6歲那年,母親給她講了個故事: “一天,國王生了病,找到醫(yī)生, 醫(yī)生說,你去找個快樂的人, 穿上他的鞋子,你的病就好了。 宰相四處派人搜尋,找了許多人, 發(fā)現(xiàn)他們過得其實并不快樂。 就在束手無策時,宰相經(jīng)過農(nóng)田, 發(fā)現(xiàn)老農(nóng)夫唱著歌、種著田, 趕忙跑去問農(nóng)夫是不是快樂, 農(nóng)夫點點頭。宰相便要他的鞋, 可是農(nóng)夫低頭看看自己的腳說, 我根本沒有鞋子,拿什么給你呢?”
當時,沈芯菱似懂非懂, 日后回想,母親是想告訴她: 外在的物質都是很短暫的, 真正能給你提供持久快樂的, 是你內(nèi)心深處住著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是個無底洞, 全憑速朽的外物去填充, 那么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 相反,如果能從心中汲取快樂, 這樣的快樂就取之不盡。
02
愛,就是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沈芯菱永遠忘不了的, 是5歲那年發(fā)生的一件事。 快過年的時候,她跟著父母, 在北港朝天宮前賣氫氣球。 午飯的時間早就已經(jīng)過去, 聞到周圍小販賣的大餅的香味, 饑腸轆轆的小芯菱突然走了神, 不小心松開手,一大把氣球飛走, 她一個也沒抓到,嚇得快要哭了。 幾顆氣球對一般家庭沒什么, 卻關乎著她和父母的溫飽。
這時,對面的母親看到, 大步跑到沈芯菱面前。 她以為母親會狠狠責備自己, 母親卻彎腰將她抱在懷中: “沒事沒事,丟了就丟了。” 隨后,母親帶著她入廟拜神, 只見母親雙手合十,向神祈禱道: “上天若能給我們一條生路, 賞口溫飽,我們必定教孩子以愛待人。”
起初,沈芯菱不明白母親用意, 不是應該保佑我們?nèi)邑斣礉L滾嗎? 直到有一天,沈芯菱獨自守著攤位, 有個叔叔買飲料時,給了一堆零錢, 結果沈芯菱小手拿不穩(wěn), 零錢散落在地,她就蹲下來撿。 那位叔叔在一旁嘲笑道: “你爸爸媽媽不供你念書, 讓你這么小就出來當乞丐?” 沈芯菱聽了,覺得很受傷害, 這時,路邊一個阿姨走過來, 一邊幫她拾硬幣一邊夸獎她: “別聽他亂講,你是個孝順的孩子, 像你這樣的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一個叔叔,選擇用言語刺痛她, 一個阿姨,選擇用行動鼓勵她。 盡管多年后,她記不得阿姨的樣子, 卻還記得當時感受到的溫暖。
那時的她懵懵懂懂, 日后卻領悟到了一個道理: 也許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 就能在對方生活中起到作用, 可能是傷害,也可能是鼓勵。 那我們說過許許多多的話, 做過了許許多多的事, 豈不是能夠影響生命的軌跡? 什么是以愛待人? 就是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03
100個人吃飯,就有100個人開心。 國小四年級,沈芯菱與電腦相遇, 不但興趣高,而且上手非?。 母親了解到她的天分后, 幾經(jīng)考慮,決定買一臺電腦。 為了這筆錢,到街坊那里去借, 人家聽了,冷言冷語道: “沒錢還學電腦啊,先顧肚子要緊!” 最后,母親變賣了佩戴多年的玉飾, 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夠了電腦錢。 看到電腦時,沈芯菱感到心痛: “從買電腦的第一天開始, 我便暗下決心,絕不可以拿來玩游戲, 等到將來有能力了, 一定要贖回屬于媽媽的回憶!”
人生的轉折,發(fā)生在11歲那年。 中秋節(jié)后,她去阿公家里玩, 一推門就看到阿公愁眉苦臉。 阿公說:“家里的文旦柚賣不出去, 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費了。” 沈芯菱說:“那我?guī)桶⒐园 ?rdquo; 阿公拿手指比劃了一個“三”: “傻孩子,家里有3萬斤呢。” 看阿公那么苦惱,沈芯菱也很難過, 回去不久,她突發(fā)奇想: 網(wǎng)上不是可以發(fā)電子郵件嗎, 何不想辦法發(fā)給那些企業(yè)看看? 于是,她上網(wǎng)搜索相關信息, 一次就寄出了上百封, 沒幾天,果然就收到回信訂購。 沈芯菱趁熱又發(fā)出上百封郵件, 3萬斤的文旦柚被搶購一空。
看到網(wǎng)絡的“魔力”后, 沈芯菱開始苦讀計算機技術, 買了不少二手電腦書自學, 實在沒有二手書,就跑去書店, 在那里站著把書中的內(nèi)容讀完, 拿著小本子記下其中的關鍵。 為了學電腦,常常熬夜到凌晨。 那時,家里開了一家平價商店, 生意剛有起色,對面的大型超市開張了, 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想了想, 對母親說:“現(xiàn)在有種電子商務, 可以在網(wǎng)上賣東西,媽媽會做成衣, 不如我架設一個網(wǎng)站來賣服裝?”
那段時間,每天一下課, 沈芯菱就要忙到三更半夜, 不斷地嘗試和摸索, 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 終于架設出一個簡單的網(wǎng)站。 在收到第一筆50件訂單后, 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沈芯菱有了信心,又幫阿公架設網(wǎng)站, 自己制作圖片、撰寫文字, 第一次將農(nóng)產(chǎn)品和網(wǎng)絡銷售結合, 不但解決了阿公的苦惱, 還幫周邊果農(nóng)打開一條銷路, 創(chuàng)下賣出十多萬公斤的最高記錄。 當時,沈芯菱才12歲。
這兩次成功架設的經(jīng)驗, 迅速讓沈芯菱的名氣流傳開來, 越來越多的人上門托她幫忙。 半個月后,她拿到生平第一份酬勞, 準備給爸媽一個巨大的驚喜。 沒想到的是,母親接過紅包, 將里面的錢拿出來遞給她, 單單把空的紅包揣在兜里: “芯菱,我們沒有能力栽培你, 老天爺給了你這么好的天賦, 如果你有多余的心力, 就把它用在和我們一樣為生活所苦的人身上。 一個人吃飯,只有一個人開心, 要是這碗飯足夠多,分給100個人, 這個世界就有100個人開心。”
母親的話讓沈芯菱為之一震。 她想起身邊那些讀不起書的孩子, 如果他們能像自己一樣學到技術, 是不是還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呢? 于是,她將后來收到的酬勞分成兩份, 一份用來幫困苦學童,一份用來增添設備。 12歲到14歲那兩年之間, 她不斷地接單,架設了30多個網(wǎng)站, 包括服裝、旅游、工商、醫(yī)藥、傳播, 有時候忙得焦頭爛額,靠打點滴支撐。 短短兩年,她賺到了一百萬新臺幣, 隨著收入增多,她捐出的善款也越多, 只留下少部分的錢增添設備, 一家人卻還住著簡陋的房屋。
04 當別人質疑你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憤怒。 13歲,沈芯菱升入六年級, 一次老師發(fā)考卷,她拿到100分, 正開心得不得了,扭頭一看, 身邊的男同學低著頭, 默默看著五十分的考卷難過。 經(jīng)過一段時間觀察,沈芯菱發(fā)現(xiàn), 這位同學并不是腦袋瓜不好使, 家里農(nóng)務繁雜,他回家必須干活, 到了課堂上經(jīng)常會打瞌睡。 看到男同學用很短的鉛筆寫字時, 她突然想到自己曾經(jīng)也這樣艱難, 便在心里發(fā)愿,一定要幫這些人。
越是家庭貧困的孩子, 越是得不到好的教育資源, 也就越發(fā)感到未來沒有希望, 因此陷入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huán)。 當時,在線教育正是熱門話題, 沈芯菱找了一些宣傳手冊來看, 一年的費用居然高達十幾萬新臺幣。 “這能有多少孩子用得起? 教育不應該是公平的嗎? 大家說教育是改變貧窮最好的途徑, 可為什么教育機會要和金錢成正比?”
于是,她到處收集資料, 開始架設“安安免費教學網(wǎng)”。 為了籌措建設網(wǎng)站的費用, 一連接了3家公司的網(wǎng)站業(yè)務, 加班加點,獨自熬過無數(shù)夜晚。 為了自制教材,她四處借課本、參考書, 到圖書館、書局收集類目資料, 看人家成功的網(wǎng)站如何做音效、動畫、題庫。 經(jīng)過了一年的努力,網(wǎng)站終于上線。 她又自掏腰包印制海報、傳單, 發(fā)動身邊的人去各地宣傳。
安安免費教學網(wǎng)
安安教學網(wǎng)一上線, 第一年就有70萬人使用, 十年間有450萬人上線學習。 勞累和壓力讓沈芯菱瘦了一圈兒, 但接到孩子、家長的感謝信和成績單時, 沈芯菱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不久,她又想辦一個實體教室, 便四處借鑒成功經(jīng)驗, 獨自撰寫企劃、制定教材, 通過網(wǎng)絡聯(lián)系有善意的大學生來支教。 在她生長的云林,這個貧困的地方, 誰都不相信她能把這件事做成。 可就在月底,兩個大學生來到云林, 敲響沈芯菱的家門后,當即怔住了。 他們沒想找自己來提供幫助的, 居然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
在建立實體教室時, 沈芯菱也遭遇過別人的質疑。 7月的一天,她頂著大太陽, 抱著一大疊傳單去街上發(fā), 兩個阿姨剛拿過她手里的傳單, 一看是提供免費的教學課程, 馬上丟進垃圾桶里: “現(xiàn)在的騙子越來越精明了, 居然讓小孩子出來騙錢。” 沈芯菱聽了,覺得非常挫敗和委屈。 回家后,她氣得把傳單撂了一地, 母親得知原委,便開導她說: “她們不相信你,也許是被騙過, 是大環(huán)境讓她們不肯相信這種事。 如果你放棄了,她們就想,你真的是騙子, 如果你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不就證明她們錯了嗎?”
沈芯菱撿起地上的傳單, 又挨家挨戶去扣門, 經(jīng)常一發(fā)就發(fā)到夜里七八點, 被狗追,被蚊蟲叮咬,被拒之門外, 一次不行,她就去第二次。 正是這份堅持、勇氣和信念, 慢慢扭轉了人們對她的態(tài)度。 開課第一年,就有75個學生來上課。 她非常感謝母親說的那番話, 原來這個世界上做什么事都不容易, 哪怕是善舉,也會受到別人的質疑, 當別人質疑你的時候,先不要憤怒,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一想, 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還不夠好? 如果問心無愧,那只要保持信念, 付出的汗水總會開花結果。
05
在雞蛋和高墻之間,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 真正讓沈芯菱名揚臺灣的, 是她15歲發(fā)起的一次救助行動。 聽說市面上柳丁一顆只賣一塊錢, 起初她還以為是廣告營銷, 四處打聽一番才確定, 所有果農(nóng)都在賤賣柳丁。 彼時,正好是臺灣選舉期間, 政府部門每天開著宣傳車, 在街上宣揚如何保障農(nóng)民權益, 幫他們解決銷路和售價上的困難。 沈芯菱越聽越覺得諷刺, 一怒之下,奮筆疾書投給聯(lián)合報, 大聲質疑政府的不作為。
結果第二天, 報上就刊發(fā)農(nóng)委會回應文章, 指責沈芯菱歪曲事實、無中生有。 沈芯菱氣得一把將報紙撕掉, “這些人實在是太可惡了, 他們坐辦公室,大筆一揮, 就讓農(nóng)民一年的辛苦白費, 嘴上說保障農(nóng)民的權益, 卻根本不關心他們的死活!” 于是,她四處奔波、拍照、采訪, 將全部資料貼上網(wǎng)站,再次投報。 此舉一出,臺灣各地記者紛紛涌來, 立馬在社會上激起巨大的反響。 得知沈芯菱這次是跟政府叫板,
許多親戚都打電話來關問: 可沈芯菱對母親說: “我不過是說的實話? 什么時候說實話也有錯了呢?”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對錯。 柳丁的問題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后, 沈芯菱發(fā)起了“全民吃柳丁”行動, 號召全臺灣的人一起來幫農(nóng)民。 在民意的驅使下,政府不得不做出回應, 發(fā)布了一系列保障農(nóng)民權益的機制。 柳丁的價格一下子回升了三、四倍。 面對這樣的結果,她自己都感慨: 原來個人小小的力量, 可以拓展到無限大, 爆發(fā)出一種巨大的力量。 只是,面對這個世界的黑暗和不公平, 有人選擇視而不見,有人選擇拂袖而去, 有人選擇默默忍受,有人選擇委曲求全, 而有的人,選擇踏出那一步, 只是為了讓世界向美好靠近。
韓國電影《辯護人》講到: “以卵擊石又怎么樣? 石頭再堅硬,也是死的, 雞蛋再脆弱,也是有生命的。 巖石最終會化為沙, 雞蛋則會孕育新的生命。” 沈芯菱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 她也相信,心懷光明,就不懼怕黑暗, 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心里, 能蕩開層層光的漣漪。
06
成功不是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13歲那一年夏天, 沈芯菱看見一位媽媽, 指著路邊的工人教訓孩子說: “你再不用功念書, 以后就跟那些人一樣沒出息!” 遠處,一群扛著磚瓦的工人揮汗如雨, 一個個皮膚曬得通紅。 聽到那位媽媽的話,沈芯菱很氣憤: “疊磚壘瓦的工人,撿拾垃圾的老人, 辛苦叫賣的攤販,這些草根難做錯了什么? 為何普通人對底層勞工的歧視都如此嚴重?”
憑借自己對底層人的認知, 她覺得該做些什么來改變大家的偏見。 于是她拿起了相機,一人騎車環(huán)島, 走遍臺澎、金馬、蘭綠,記錄草根面孔, 發(fā)誓要保存一部“庶民生活史”: ● 竹七采摘鳳梨的阿伯, 工作時戴兩副手套才能避免被刺傷, 從早上七點多收到下午, 不論多么賤價慘賠,仍堅持要采收。 阿伯說:“這是天公給我的責任, 也是我做農(nóng)夫的尊嚴!” ● 在沼澤地挖蚵仔的老奶奶,開貝殼時, 手指被割掉一塊肉,戲稱這是“紅包禮”, 因為“幾滴血會換來孫子的學費”。 ● 噴農(nóng)藥的老人常說: “不知是蟲先死,還是人先倒。” ● 收垃圾的阿婆拖著大小包: “拖了十公里,只為換一口飯。” …………
沈芯菱在個人網(wǎng)站中寫道: “我所記錄的每一幀影像, 雖是不起眼的升斗小民和販夫走卒, 卻是最真實的呈現(xiàn)。 請執(zhí)政者在廉潔和貪婪中, 記得那布滿風霜的臉龐, 在富者和貧者中, 記得那彷徨無助的眼神。” 8年間,沈芯菱走訪18萬里, 相當于環(huán)繞臺灣145圈, 訪談超過3600多位鄉(xiāng)親父老, 寫了超過40萬字的記錄, 拍了30多萬張照片, 制作成“草根臺灣臉譜”, 吸引 2000萬人次瀏覽。 她說:“我的終極理想很簡單,就是把發(fā)言權交給那些在太陽底下默默低頭流汗的人,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草根臺灣臉譜
從13歲到21歲,從少女到青年, 每一次出發(fā),每一次拍攝照片, 沈芯菱都以自身經(jīng)驗為起點, 選擇為底層發(fā)聲,為他們戰(zhàn)斗。 在思索著社會資源不公的同時, 她選擇用實際行動去改變現(xiàn)狀。 10多年里,靠著寫作、演講、做網(wǎng)站, 她將800多萬新臺幣全部拿來做公益, 她謝絕了所有的捐助,獨自承受壓力, 不知改變了多少人的生活乃至命運。 整個社會還淹沒在物質主義中時, 她已經(jīng)找到了一種更高級的快樂: “所謂成功,不是贏過了多少人, 而是你幫過了多少人。”
07
我們可以想辦法,讓生命朝美好靠近。 大學乃至大學畢業(yè)后, 沈芯菱將收入全部投入到公益中。 那些錢對于她并不富裕的家來說, 無疑是改變生活質量最好的保障。 可家人還住在沒有裝潢的舊樓里, 樓下是成衣廠與店面,樓上是住家。 門前砂石車呼嘯而過,揚起漫天塵土。 旁邊是一片稻田,西部縱貫鐵路穿過田間, 每隔幾分鐘就有火車“嗚嗚”經(jīng)過。
對于女兒的所得, 父母向來鼓勵她多移作“他用”。 母親對沈芯菱說:“同樣是人活一世, 爸媽這一生都在忙活自己的這張嘴, 你能為社會所用,是爸媽最大的幸福。 爸媽不能在金錢上給你支持, 但可以在精神上給你足夠的愛和自由。” 回到家中,沈芯菱的生活依然樸素, 幫著媽媽做成衣,給隔壁阿伯卸貨。 她早有能力脫離底層的辛苦, 卻愿意讓自己貼近他們的肌膚, 感受他們的汗水,幫他們照亮前路。
臺灣崇高榮譽“總統(tǒng)創(chuàng)新獎”、 “臺灣十大慈善家”、蟬聯(lián)“總統(tǒng)教育獎”、 十大杰出青年、臺大學生貢獻獎等多項殊榮… 獲選“臺灣百年代表人物”… 《時代雜志》稱她:“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 《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 20歲時,她就已被載入臺灣13本教科書, 成為了許多學生心目中勵志的榜樣。 每次接受媒體采訪,她都不忘感恩父母: “是他們教會了我去怎樣去愛別人, 是他們讓我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 真正的貧窮不是沒有錢, 而是不懂得怎樣付出。”
一個十多歲的少女, 何以身上能發(fā)出如此巨大的光芒? 在《人間相對論》節(jié)目中的一段獨白, 或許就是沈芯菱一路堅持最好的答案。 著名作家楊照問:“你是個快樂的人嗎?” 她說:“以前我也感覺生命就兩種態(tài)度, 一種是悲觀,一種是樂觀, 樂觀的人就說,生命就像茶葉蛋, 因為有裂痕所以才入味, 悲觀的人就說,對,所以你才值六塊錢。 可后來看到那么多底層的普通人, 看到自己能為他們做出的改變, 我慢慢覺得,的確,很多事并不美好, 但沒有關系,我們可以想辦法, 讓生命朝美好靠近一小步。 而我相信,這一點,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
曾經(jīng)有一個女學生, 因為悲觀失望而自棄, 幾乎走到了自殺的邊緣。 但在聽完沈芯菱的一次演講后,
她偷偷寫了一張紙條告訴她: 歌德曾經(jīng)說過: “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 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 沈芯菱身上發(fā)出的每一道光, 愛、信念、勇氣、堅持和責任, 就是這一份歡喜最好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