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熬魚,這道海邊人的美食,其實(shí)是生活困難時期的產(chǎn)物。那時玉米是粗糧,白面、大米和豬肉一般漁民是很少吃到的,所以漁民常常是買相對便宜的玉米磨面,用自己打的魚熬成一鍋粑粑和魚,是一年到頭的主食。
那時的鍋一般是七、八刃的大鐵鍋,燒的一般是山草和柴禾,鍋底熬魚,鍋邊貼粑粑,同鍋熬制而成。現(xiàn)在,粑粑熬魚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但工具、做法以及食材比過去還是有差別的。但仍然不失為有名的特色菜。雖然這道菜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魚鍋餅子,有的叫魚鍋粑粑,但做法卻基本相同。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3集《時令》中,就有一道叫做“鐵鍋燉魚貼餅子”的菜肴,它就是魚鍋粑粑,由此可見,這道菜流傳甚廣。魚鍋餅子最早在膠東沿海一帶出現(xiàn)。
后來,隨著大批山東人闖關(guān)東,這道菜被帶到遼寧大連等地。在做魚鍋餅子時,燜的魚一定要新鮮。有的只燜一種魚,有的燜雜魚。粑粑是在魚燜好之前貼在鍋壁上。這樣一來,等到魚燜好了,餅子也蒸熟了,而且粑粑還能熏染上魚的香味,出鍋以后越發(fā)黃騰騰、暄乎乎。
金黃的粑粑搭配噴香的鮮魚,再美味不過了。那么,這道美食是如何做的呢?做好一道家常魚鍋粑粑,首先要選擇好所用的魚。有的人愛吃單一品種的魚,通常是偏口、刀魚、鱸魚或者黃花魚;有的愛吃雜魚,一鍋里面大小摻和,少說也有三五種,常見的有小長脖(偏口的一種)、黑魚、黃魚、刀魚、黃花魚等。
做魚鍋粑粑,最重要的是要用鐵鍋,這樣做出來才夠鮮美。鐵鍋加油燒熱后,要用蔥、姜、蒜、紅辣椒爆鍋,再倒入面醬或豆瓣醬炒香,然后加高湯或水。水開后,就可將魚放入鍋內(nèi),然后再次燒開鍋,這個過程,鍋底的火一定要旺,這樣做出來的魚才會香氣四溢。
待魚鍋內(nèi)熱浪翻滾,鍋壁也滾燙了,這時才可以貼粑粑,否則粑粑貼不住,就會滑到魚湯里。貼粑粑是個技術(shù)活兒,要想粑粑既香甜又松軟,和面是有講究的。過去農(nóng)村的粑粑基本都是用純玉米面做的,這種粑粑玉米味濃郁,但質(zhì)地結(jié)實(shí),不夠松軟,吃起來口感也比較粗糙。后來人們琢磨著將豆面或者白面摻入玉米粑粑,按一定比例調(diào)和出新做法。至于哪一種面多,可視個人口味而定。
對于新手來說,貼粑粑的確不是件容易事,團(tuán)粑粑之前,雙手可以先蘸點(diǎn)清水,這樣粑粑面就不會沾到手上了,團(tuán)的時候不要把粑粑團(tuán)得過扁,這樣貼在鍋上就會特別大,也不成形,可以團(tuán)得稍圓一些,貼的時候用力往鍋壁上一拍,自然就成扁圓形的了。此時鍋底的火一定要旺,以保證鍋壁的溫度,否則粑粑很容易貼不住。如果喜歡吃帶有魚湯的粑粑,可以將粑粑貼得稍往下一點(diǎn),這樣魚湯翻滾時就可以浸到粑粑上了。
接下來就是燜煮的過程了,蓋上鍋蓋,用文火將鮮魚在鍋里不緊不慢地?zé)踔。漁家有“千滾豆腐萬滾魚”之說,意思就是魚不怕燉得時間長一些,因?yàn)檫@樣才能入味。
魚的鮮味夾帶著玉米粑粑的香味撲鼻而來,粑粑經(jīng)過約半個小時的浸泡,魚湯的鮮味都浸入了里面,浸在魚湯里的部分閃著油花,透著濃香,這是魚鍋粑粑中最為精彩、最具風(fēng)味的部分,也是眾人爭相競食的部分。 榮成休漁船幟就要出海啦,歡迎朋友們來品嘗“新鮮魚烀粑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