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當天早上,下了一陣小雨,于海橋沒有像往常一樣去海邊游泳。他退役之后一直堅持清晨鍛煉,狀態(tài)好的時候最遠能游20多公里。在榮成市崖頭街道碌對島村村委會濕漉漉的小院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于海橋和記者談起了他的軍營生活。
于海橋(左一)走進村民家中問候。
于海橋的父親曾在長島當過5年海軍,父親穿上軍裝時威武的樣子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認定了當兵是件神圣的事。1984年11月,于海橋響應國家號召,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海軍的行列。 當時也有人勸于海橋:部隊條件艱苦、生活枯燥。但是于海橋鐵了心要把青春獻給國防事業(yè),把青春風采的夢刻進鮮艷的“八一”軍旗。 剛入伍時,于海橋有些不適應。過去在家,什么事都是父母拿主意,到了部隊,凡事都要靠自己。但是,這也因此鍛煉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于海橋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對部隊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軍營并不是想象中的金戈鐵馬,而是在細微處以標準錘煉一個人的作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他成熟了許多,從磨煉中獲得了獨立人生,學會了嚴肅而生機勃勃地前行。 現(xiàn)代的艦船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無人機艙”,而在30多年前,機艙是離不開人的。轉速表、溫度計都是指針式的,操作桿是手動的,沒有自動記錄儀,每隔15分鐘就要拿本子記下機器的油溫、水溫、轉速和功率。從打開海底門,檢查冷卻水系統(tǒng)、機油系統(tǒng)、燃油系統(tǒng)、儀表系統(tǒng)到啟動機器暖機、提速,每一個站位的輪機兵都要按照條令嚴格做好自己負責的部分,完成艦船航行任務。 于海橋在經(jīng)過半年的基地專業(yè)訓練后,同30幾名新兵一起來到西安艦實地學習輪機操作。輪機兵需要長期待在機艙里,這里只有悶熱的空氣、強烈的噪音、頻繁的震動和大海無情的搖擺,可是這些困難對于在海邊長大的于海橋來說,不算什么難事。
圖為西安艦(資料片)
鍋爐、主機等8個站位的新兵每周五都要收拾一遍機艙底。那里是整條艦船最臟的部分,擦洗設備的棉紗會掉下去,機艙里的水也會順著船沿流下去,里邊有水也有油,打掃的時候還要趴著。于海橋不怕臟、不怕累,總是第一個沖下去打掃。 1986年,于海橋所在的驅逐艦支隊106艦奉命前往南沙群島巡邏護礁,船上8個站位的輪機兵需要按照條令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航行途中頂風頂水,風浪非常大,全船人不停地嘔吐。這8個站位的輪機兵克服身體的不適,分工合作,完成自己手中的任務。都說輪機是軍艦的心臟,那次為期2個月的巡邏,讓每一個輪機兵都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也懂得了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
1987年,艦船在旅順口上塢重修,于海橋(右二)和他的戰(zhàn)友攝于旅順。
1989年3月,22歲的于海橋從部隊退役回到榮成。29歲時,他被村民選舉為村長,如今,他是碌對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偨Y4年軍營生活,于海橋自豪地說:“這一生當中,我最驕傲的事就是當過兵。從當兵的這段經(jīng)歷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為現(xiàn)在能在村里干好這個村支書、在公司與合作伙伴洽談業(yè)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于海橋對部隊有著深深的眷戀:“我不是英雄,但我選擇加入英雄地團體,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祖國母親。在我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感情連著部隊、連著我的戰(zhàn)友。”在我們采訪的前幾天,于海橋當年的三位戰(zhàn)友來到了榮成,與他共敘戰(zhàn)友情誼。當天,這幾位戰(zhàn)友準備回程,于海橋在電話中再三叮囑送行人員為他們安排好時間,保證不延誤航班。
于海橋從辦公室里拿出自己的退伍軍人證明。
與于海橋同一批去青島的158名榮成海軍在部隊表現(xiàn)都很好。在于海橋眼中,榮成兵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很受部隊領導的喜歡。他也希望從榮成走出的新戰(zhàn)士,到部隊后遵守紀律,刻苦訓練,為榮成人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