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洋謝洋祭大海,風調(diào)雨順漁家樂谷雨時節(jié),榮成漁民祭拜大海的習俗傳承了數(shù)千年,2008年8月在榮成院夼漁村的組織申報下,這一習俗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名錄”,冠名為“榮成漁民開洋謝洋節(jié)”。今天,在谷雨節(jié)氣的前一天,榮成的這個村舉辦了盛大的祭拜活動,再現(xiàn)了這一傳統(tǒng)習俗的歷史魅力和漁家人純樸、虔誠、忠厚的秉性。
祭海、祭船、祭海神統(tǒng)稱三祭,海神指海龍王、海神娘娘也稱天后,在膠東相傳“李龍爺”主管這片海域。 過去,榮成沿海漁民習慣于以谷雨為標志來區(qū)分海市和作業(yè)規(guī)模的大小,把清明到谷雨稱為“小海市”,此時,第一次捕到魚類,漁民們就帶上香紙、供品,到龍王廟前祭拜,感恩、報喜、企盼和祈求百念交集,虔誠有加。到了谷雨,標志著“大海市”的開始,漁業(yè)生產(chǎn)進入了“魚淌水流”的黃金季節(jié)。為了慶祝、祈愿,榮成沿海漁民將這天確定為谷雨節(jié),他們提前置備佳品,籌備酒席,于谷雨這天,一改往日的粗獷、豪爽,帶著一臉的虔誠,于凌晨三、四點鐘就抬著祭品、端著香紙、擎著鞭炮、敲鑼打鼓來到龍王廟前,鄭重舉行祭祀活動。清代以后,榮成漁民又將海神娘娘納入祭祀范圍。紀念、祈求“海神娘娘”紅燈高照,永葆平安。至今尚保存的石島街“天后宮”時為香火旺盛之處。
年年谷雨節(jié),漁民家家戶戶都紅燈高懸,以示吉祥。祭祀活動程序嚴密,一絲不茍。隆重的祭祀活動,人們除了從供品中取出兩個大棗餑餑酬謝參與活動的道士外,其余的均為酒席所用。 在落后的科學條件下,海上作業(yè)常有生命之虞,漁民無法改變困苦境遇、未卜將來,只好在谷雨這天用祭神來尋求心靈的慰藉,用飲酒來排解不盡的憂愁。
是時,酒席由漁行主持辦理,但所有開銷由漁行與漁民平均分擔,這就有了“吃伙賬”一說,總之,在完成了請神、祭海、祭船等一系列活動后,到了第三天就是漁民歡聚一堂的日子了,漁民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劃拳猜令,直喝得昏天黑地。谷雨節(jié),也是榮成沿海漁家的“狂歡節(jié)”。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天。榮成沿海漁民尊奉的神并不完全統(tǒng)一,除了海神、海神娘娘外,龍須島、成山頭一帶,多了祭祀秦始皇的節(jié)目,另外還有大明神、李龍王等區(qū)域性、鄉(xiāng)土性神祇。無論是尊奉哪個神祇,虔敬之心卻無二致,祭拜內(nèi)容沿用至今。萬千漁民把自己海上生涯的平安與收獲寄托于對這三者的崇拜之上。“娘娘保平安,龍王保發(fā)財。”谷雨節(jié),成了人們表達虔誠,祈求豐收的公共節(jié)日。
今天,開洋謝洋節(jié)的祭祀儀式,在位于槎山上的院夼龍王廟舉行。院夼龍王廟歷史悠久,有資料表明,從公元1625年院夼建村時它就已經(jīng)存在,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雨見證著院夼村的發(fā)展,歷代村民皆有對龍王廟進行維修興建。院夼龍王廟原為石頭砌成,建筑面積較小,安奉石質(zhì)龍王神像一尊,后被毀于文革浩劫。2003年由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集資捐助開始修建。2009年舉行龍王廟落成典禮暨龍王殿、娘娘殿、財神殿開光慶典大法會,并開始進行宗教活動。
院夼龍王廟
伴隨著歡慶的鑼鼓,海洋漁號表演、十鼓組合大型漁家大鼓表演、大型海洋生物表演等原生態(tài)文化表演也輪番上演。在村南沙灘海岸,祭拜完的部分貢品用船拋入海中,漁民搖起舢板爭相搶起貢品,意為搶頭彩。與此同時,各種民間祭祀也向現(xiàn)場群眾展示了漁民們表達虔誠、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 尊承傳統(tǒng),開洋謝洋祭祀大;顒幽昴昱e辦,越來越富裕的榮成漁民,歡慶節(jié)日的熱情越發(fā)高漲,洋溢著新時代漁家人特有的幸福與歡樂。一組現(xiàn)場圖片看看漁家節(jié)日盛況和榮成漁民的樂呵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