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水碧比平似鏡平日愛山樂水,在它身邊生活了二十五六年的光景,也曾無數(shù)次地沿著庫岸行走,陶醉于水的激蕩或澄碧,曾經萌生寫一寫它的念頭,但每每提筆,總感到眼高手低、才疏學淺。屢屢提筆又屢屢放棄,我知道,這是一種緣,不到醞釀萬分熟,難吐一片肺腑情。
▲拍攝:喬洪強 早晨上山散步,想到春江水暖,慮到春來水藍,忽然產生去庫邊走走的沖動:春回大地,那里應該早就冰融雪消,該是一池春水,碧波蕩漾了吧。
▲拍攝:喬洪強 主意打定,我便與阿虎結伴同行。阿虎是一條狗,曾經對我怒目相向,咆哮不休,仿佛苦大仇深,但一場變故之后,便像換了脾氣一樣,改為百依百順。于是,閑暇的時候,我便與它逛逛遛遛,雖然并非它的主人,但也算交往一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人與自然,概莫能外。唯此,才能了人的百行百色,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吧。
春風料峭,早春的風如剪刀,由于走得匆匆,遙見庫水已感周身溫熱。連阿虎都用奔跑的姿態(tài),人畜共念,大抵也是急于一覽水庫的“芳容”!
▲拍攝:喬洪強 這座水庫的規(guī)模并不大,其流域控制面積為6.3平方公里,總庫容246 萬方,興利庫容173萬方,最高壩高26.4米,壩長250 米,壩頂寬5米。若按控制流域,排在全市。ㄒ唬┬退畮斓牡谌,總庫容排在第四位。鐵定的數(shù)字才決定一切。因為只有用它才能排列出一二三來。
▲拍攝:喬洪強 散文家李健吾寫過:“山沒有水,如同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這座水庫閘于兩山之間,承納了野雞山、抓格石等數(shù)座山間三條小溪的潺潺流水。它與榮成又一條母親河崖頭河同源,與榮成最大的水庫后龍河水庫一線相牽,猶如鑲嵌在榮成大地上的珍珠,在生產、生活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拍攝:喬洪強 在它的源頭——灰胡同內,泉水汩汩,水質清澈。附近的鄉(xiāng)親說,即使胃腸不好的人,喝了這里的水,也不會鬧肚子。出于質疑,曾經多次飲過那里的水,也取樣請人化驗過,鄉(xiāng)親說的都是真的,化驗的結果也證實,除了硬度略高外,其他理化、衛(wèi)生指標均符合國頒標準。
▲拍攝:喬洪強 過去講“兩山之間,必有一泉”,的確,能夠修建水庫的地方,都是絕佳之地、名勝之地。十三陵、千島湖自不必刻意渲染,就是這座。ㄒ唬┬退畮欤彩秋L景這邊獨好,一條環(huán)山公路,從它身邊邐迤繞纏,如玉帶一般伸向遠方,穿越偉德山,連接起這座當?shù)鼐薮笊较档哪媳。這是迄今為止榮成帶有政治色彩的鄉(xiāng)間公路,當年集中了全縣所有的“右派”組成修路大軍,在此奮戰(zhàn)了數(shù)個冬春才修成的。如今去到附近的村莊時,提及某某的名字,許多老年人還能描述出他們的特征,說出這人的性格,修橋鋪路,真的是件積德之行。
▲拍攝:喬洪強 其實,在水庫的北邊還有一條小道,這是1930年代,榮成黨組織經常聯(lián)絡的通道,當年的曹漫之與理琪聯(lián)絡、商談天福山起義時曾途徑這里,與理琪相會于蔭子夼,在民先隊員車順堂的幫助下,夜宿教室相商一夜,敲定了膠東東部抗日救國的計劃烽火。也在這里,曾經有抗日勇士因手槍走火而被日偽搜捕,如果不是地下黨及時援手相求,也許在今天的烈士名錄上會多兩個名字。1970年代,水庫的北岸還駐扎過一支部隊,如今留下了鐵打的營盤為人利用,這里辦過工廠,經營著飯店。當年駐軍栽下的鵝掌楸如今已粗壯挺拔,在榮成引進的樹種中當屬佼佼者。
▲拍攝:喬洪強 這里與3A級風景區(qū)圣水觀毗鄰,高矗于山間的萬壽塔,站于庫岸就可以相望。來圣水觀不來這里,也會錯過風景留下遺憾的。
▲拍攝:喬洪強 漫步榮成,這是一個最不缺神話傳說的地方,歷史上有記載的、演義的神仙名士,在這里都能找到他們的蹤跡,比如唐時的黃巢、日本圓仁,比如陳橋兵變的主角、比如宋時楊家將,比如八仙、比如悟空八戒等,一山一水,總有人將其比興聯(lián)想,找些淵源。未能免俗,我總認為它是群峰山巒中鑲嵌著的一面明鏡,仿佛天上王母擺放在瑤池的梳妝臺。
▲拍攝:喬洪強 你看,水庫周邊群山懷抱,山頭山腳綠色喬灌木錯落有致,山環(huán)水抱,環(huán)境清幽,“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羅帶”,透露出的是一片小家碧玉的清新,恬靜地處在碧樹藍天之間。有了大山的呵護,也就有了水庫的寧靜,純樸和安詳。綠色喬木挺拔蔥郁,水庫邊野花與昆蟲相應成趣,簡直是一個世外桃源。
▲拍攝:喬洪強 與村民相談,我才知道,這座水庫誕生于1970年代末,開工時間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早了一個多月,到1980年10月建成,來自當?shù)卮迩f的社員其投入工日26.2萬個,完成工程量25.8萬方,累計投入資金23.4萬元,設計灌溉面積為8000畝。出于“以糧為綱,全面發(fā)展”的考量,水庫辟出了153畝的可養(yǎng)魚水面。
說起當年修建水庫,村民們還透著激情,因為當年雖然有了推土機、拖拉機,但由于燃料水在計劃掌控之內,有時供應不及,仍然依靠人海戰(zhàn)術。雪花飄舞的時節(jié),工地彩旗獵獵,人們冒著刺骨的寒風,站在泥水中打夯筑壩,削高填洼,一天下來,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有時為搶工期還挑燈夜戰(zhàn)。水庫貯水后,庫區(qū)中還留下了未清理完的樹木......
連續(xù)幾年干旱少雨,原來豐盈的庫區(qū)此刻已現(xiàn)枯水期的景象,這塊露出水面的礁石已經伸入水中很遠。站立于此,遠遠地眺,近近地觀,山在水中成了島,水在山間成了湖。綠色幽深,多了一層濃烈與濃厚的盈綠。挺拔俊朗的高大林木成了島與湖的襯托。一年四季,水庫依然年輕,是綠使它青翠不老。
如今,春回大地,冰消雪融,庫水與藍天相遇,澄靜綻藍。輕風飄過,驚破了一池春水,那波沒有鱗浪層層的秀氣,也沒有巨浪排排的野蠻。俯看清波蕩漾,仰望白云飄飛,于燦爛的朝陽下,就近賞水,讓我從喧囂繁雜都市中抽身享受自然的閑云野鶴,心境蕩漾得如明鏡、似童真,魂魄早如水霧般的彌散于靜謐的造化中了,愜意至極!
春風回旋,水面遼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些廣湖闊天的景色,在小水庫中無法體現(xiàn)。但這里山水相映如畫,林木郁郁蔥蔥,仍呈一片難尋的旖麗風光。每次來此,腦海中就會自然聯(lián)想到蘇軾那首《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有時常想,倘若蘇軾能來這里,也許會揮毫潑墨,興致淋漓也抒發(fā)對僻壤瘦水的感慨。只可惜千年之前的蘇學士,與這里的美景無緣。但這里的秀山麗水,除了造福這片土地之外,這些年確實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這里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登山垂釣……
前幾年,威海市老干部局在這里組織了兩屆釣魚比賽,當時有幸目睹,場面頗為壯觀,于人海圍裹下,那些老干部氣定神閑,沉著參賽,收獲頗豐。最大的釣獲物,是18斤的鯉魚。當然也有人空手而歸但眉開眼笑,溫馨愜意,此樂何極!
登上大壩眺望,天高云淡,山隱隱,水悠悠,云淡淡,風習習,雄渾與精巧融匯,朦朧與清晰交織。令我感慨的是,小水庫不只是屏障,而是美和情的展現(xiàn)。假如這深山里沒有水庫,那滔滔洪水,也許把田地淹沒,也許把房舍沖垮,也許把人畜漂走;假如這深山里沒有水庫,土地將會干裂,禾苗將會焦枯,生靈將會呻吟。因為它有愛有情,情愛系眾生。8000畝的土地因它的滋潤而不必杞人憂天,解決數(shù)萬人畜的飲水問題。真的不能小看這個深山里的小水庫,它那涓涓玉液又從更遠的泉眼涌出,僅為碧流,匯入后龍河水庫,供城區(qū)10多萬市民的飲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天光云影之下,徘徊于小水庫畔,我更感懷近年來鄉(xiāng)親們對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關系的辯證理解。為保一泓碧水、一域之安,鄉(xiāng)親們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下了更大的氣力,主動響應禁用高毒農藥的號召,參與禽畜養(yǎng)殖污染專項治理。因為他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調整,讓一域之水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水質,為“兩城聯(lián)創(chuàng)”做出了貢獻。
我也相信,這被拋棄在庫區(qū)的廢品,會在我重訪這里時消失。因為春水如碧,不容塵染。生活在這一帶的人,每一個人受到山水與盈綠的熏陶,心靈都是美好的純潔的,性格都是溫和的熱情的,每個人都會成為護水的使者。
這一灣碧水,是會讓你陶醉的。請記住,百丈口處有一座大山口水庫。 來吧,朋友!
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請注明“中國榮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