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溫暖一座城——榮成市暖心食堂掃描信息來源:榮成市融媒體中心
5月12日,在王連街道東島劉家村暖心食堂,志愿者一大早就開始和面、洗菜、剁餡,一直忙碌到中午,將600多個水餃包好下到熱騰騰的鍋里。90多歲的劉崇成老人不能來食堂就餐,志愿者就把餃子送到老人的家里。提起這些可愛的志愿者,老人每次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每到午飯時分,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就將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了老人手里。這是我市以暖心食堂為載體,以愛心飯盒為紐帶,為孤寡老人提供餐飲服務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尋常飯菜,經過志愿者的精心烹調,激活了著老人有些遲鈍的味蕾,愜意從舌尖升溫,溫馨著老人的心扉,濃濃的幸福感環(huán)繞著老人的周身。 為解決孤寡老人吃飯難問題而設立的暖心食堂、暖心飯盒,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新亮點。 嶗山街道二疃村: 暖心“食堂”眾人拾柴 5月11日10時,嶗山街道二疃村的“暖心食堂”還沒開門,村民畢家鳳和幾個老伙伴就過來了,來這么早不是為了吃午飯,而是過來聊聊天。“這里飯菜可口,志愿者特別貼心,我們這些歲數大的人還能在一起嘮嘮家常。”畢家鳳笑著說。 嶗山街道二疃村的暖心食堂對村內26位70周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80周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開放。在開放之前,他們廣泛發(fā)動村內志愿者參與食堂的日常運營。上個月開始,食堂開放短短幾天,就有2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暖心食堂的服務中來。“目前,暖心食堂所需的各種糧油、蔬菜,一部分由村委會出資,其余均由村民或愛心團體捐贈,今后,我們將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制定不同的菜譜,讓老人吃得更加營養(yǎng)、健康。”二疃村婦聯(lián)主席董愛華說。 崖頭街道河西社區(qū): 1元錢吃飽又吃好 崖頭街道河西社區(qū)的“冠通公益廚坊”是城區(qū)第一家開放的暖心食堂。今年1月開業(yè)的“冠通公益廚坊”由政府無償提供場所、愛心企業(yè)贊助運營費用、志愿組織提供無償服務。社區(qū)28位80歲以上老人、空巢孤寡老人和特殊群體等老人只要花1元錢就能在這里享受到營養(yǎng)可口的午餐。 今年81歲的王振進家住虹橋南區(qū)35號樓,他和老伴膝下有一兒三女,卻都不在身邊。老伴腿腳不好,平時行走都需要攙扶,吃飯就成了老兩口最頭疼的問題。王振進老兩口成了食堂里吃飯的第一批老人,過來吃飯時,他常說:“生活在河西社區(qū),真幸福。”老人年輕時愛好文藝,但因工作關系很少能參加,退休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更不愛出門。自從在“冠通公益廚坊”就餐后,老人走出了家門,社區(qū)活動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冠通公益廚坊”不僅為王振進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也讓他找到發(fā)揮余熱的舞臺。今年4月,在全市城市社區(qū)工作大會上,王振進作為社區(qū)“冠通公益廚坊”情景劇的演員上臺表演,一句“生在亂世、長在治世、享在盛世”的臺詞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冠通公益廚坊”由市政府先期投資20萬元改造而成。“‘一元午餐’的日常經費主要來自愛心企業(yè)的贊助,目前,愛心企業(yè)已經捐贈了10萬元,可以維持項目運行近兩年時間。”崖頭街道河西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陳芳芳說。 在“冠通公益廚坊”服務的志愿者中還不乏“大廚”。56歲的于立志之前在我市一家有名的四星級酒店工作,當得知社區(qū)要做這件好事時,主動承擔起大廚工作。為了做好這件事,他特意將自己生意上的事情都放在下午處理,每天從早上起床就開始為“冠通公益廚坊”做準備,從來沒請過假。自今年初“一元午餐”項目推出以來,每到午飯時間,食堂里都是歡聲笑語。 王連街道東島劉家村: “信用”讓食堂飯更香 王連街道東島劉家村的暖心食堂開得更早。“平時就自己一個人,年齡大了之后做飯挺難的,之前每天也就是一兩頓飯,現(xiàn)在中午有個熱飯吃,真暖心。”劉朋德老人激動地說。 說起為什么要開辦暖心食堂,東島劉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俊軍介紹說,一方面村里的老年人較多,而子女們很多又外出謀生,帶來了老人吃飯不方便等問題;另一方面,東島劉家村是王連街道推行信用建設最早的村,去年僅村民義務參與環(huán)境整治、修山路等就省下了十幾萬元,開辦暖心食堂反哺老人有了現(xiàn)實條件,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擁護。 由于信用建設在王連街道日漸深入人心,村風民風明顯向善向好,暖心食堂得到社會各界及村民的普遍支持和響應。志愿者劉龍強家在暖心食堂旁邊,自從食堂開辦以來,他不僅承擔廚房里的很多活計,還多次主動從自家的果蔬店里拿來排骨、海鮮、蔬菜等食材,免費提供給食堂。不僅本村村民捐獻,銀海水產、盛泰機械等當地不少愛心企業(yè)也送來了鮮魚、豬肉、米面油等食材。按照信用管理辦法,街道和村里對捐款捐物和義務幫廚的企業(yè)和志愿者給予信用加分。 人和鎮(zhèn)北齊山村: 暖心飯盒服務個性化 人和鎮(zhèn)北齊山村為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備了精致的飯盒和一輛流動服務車,發(fā)起暖心飯盒行動。送餐范圍包括80周歲以上老人54名、75周歲以上退役軍人6名、特困人員3名。 每周三中午,北齊山村的志愿者自己制作餃子、菜餑餑、菜團子、玉米餅、魚等餐食,然后當起了“外賣騎手”,將這些飽含溫暖和關懷的飯盒送到孤寡老人家中。 針對老人年紀較大且口味不一致的情況,村里制定了個性化菜單,實行點單服務,為老人制作松軟易消化、低鹽低糖的飯菜。暖心飯盒的幸福滋味,由舌尖延伸,一直溫暖到老人心窩里。 北齊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還與人和鎮(zhèn)衛(wèi)生院聯(lián)系開展個性化飲食服務,為村中老人統(tǒng)一配備專職保健醫(yī)生,并長期提供飲食專業(yè)指導。 大疃鎮(zhèn)雙石董家村: 暖心食堂傳遞幸福滋味 “咱村食堂的飯菜特別可口,志愿者的服務也特別暖心,我們這些人趕上了好年代,幸福著呢。”在大疃鎮(zhèn)雙石董家村暖心食堂吃飯的老人于來芝說。 據了解,大疃鎮(zhèn)雙石董家村暖心食堂面向村內26位80周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開放。雙石董家村廣泛發(fā)動村內志愿者參與食堂的日常運營,對積極參與的村民給予信用加分獎勵。志愿者畢庶榮說:“現(xiàn)在村里老年人很多,大部分子女不在身邊,他們的飲食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希望老人在這里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大疃鎮(zhèn)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實際行動重視老年群體、關愛孤殘獨居老齡化群體,傳承與弘揚中華孝善美德,以此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尊老敬老的愛心公益活動中來,引領愛老助老、文明敬老的社會風尚。 如今,在我市,這樣的暖心食堂在建的還有20處。暖心食堂,暖了群眾,也讓榮成這座志愿之城更有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