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歷史上有個為民修路的“愚公”
清康熙年間,榮成成山黃埠村有個人叫李常明,會石匠手藝。后出家當了道士。他為人詼諧,樂善好施,人稱“李大善人”。過去,成山人到京城趕考和做生意的很多,但成山離京城千里之遙,山路崎嶇坎坷,荊棘叢生,行走極不方便。為解決行路難的問題,李常明利用會石匠的手藝,決心為百姓修一條進京的路。
李常明在石壁上留下的釬印他從成山衛(wèi)城開始,一直往西修。逢山修路,遇水架橋。據(jù)說,境內(nèi)(現(xiàn)屬威海)張家口和洛金口的山口是他開的,三條溝和埠柳西的橋是他架的。他持之以恒,鑿山開路,餐風飲露,風雨無阻,若干年后,修到文登與牟平交界的福峴口。文史研究者到這里考察看到,這里至今還保留著他當年修路的遺跡。
李常明當年砌的路基
路修好,留下的車轍他的行動深深感染了百姓,所到之處,當?shù)匕傩占娂娭鲃訋兔Α檎蔑@他為民造福的精神,康熙十三年(1674),有人在福峴口的峭壁上刻了一塊功德碑。碑頂上橫書“天成人善”四個大字。中間豎刻“開山修路道人李諱常明之碑”,至今保存完好,清晰可見。
百姓刻的李常明功德碑李常明堅持不懈為百姓修路,一直修到掖縣,不料,身染重病,客死他鄉(xiāng)。當?shù)匕傩諡樗纳婆e所感動,將他厚葬,立碑為“羽化道人”。
文史研究者沿李常明修路路線考察李常明仙逝據(jù)今340多年,他的事跡道光《榮成縣志》和道光《文登縣志》均有記載。他鍥而不舍,為民造福的精神是榮成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一直激勵著后人。
(源于:“明月東生”美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