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欒德勝 1988年7月中專畢業(yè)后,我由省里統(tǒng)一分配到榮成縣毛巾廠。當年11月,榮成縣毛巾廠更名為榮成市毛巾廠。從畢業(yè)至今,我在榮成工作已整整30年。 我是棲霞人,畢業(yè)后在家等待分配,曾憧憬著分配到煙臺市區(qū)或是老家。當年畢業(yè)生按戶籍地安排工作,一般不會跨地區(qū)分配。在我畢業(yè)之前,威海市已從煙臺市劃分了出去,分配到榮成的可能性從沒考慮過。可一紙到榮成縣毛巾廠報到的通知把我徹底搞蒙了,怎么回事?榮成在哪?離家遠不遠?惶恐至極。 后經(jīng)多方打探,得知回老家工作的方法有兩個:一是不去報到,放棄學業(yè)檔案,自己重新找工作;二是先去報到,待有機會再按正常手續(xù)調(diào)回老家。想想1984年,我中考以全縣第六名的成績選擇上中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把農(nóng)村戶口轉(zhuǎn)為城市戶口,當時校領導、班主任都為我扼腕,做工作讓我去讀高中,我及家人都沒同意。現(xiàn)在要讓我放棄,豈不是前功盡棄?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先來榮成報到了。從此,開啟了我在榮成30年的工作之旅,因而也有幸見證了榮成撤縣建市30周年翻天覆地的發(fā)展歷程。 到了毛巾廠后,我才知道,榮成當時有毛巾廠、棉紡廠、地毯廠及后期成立的針織總廠等紡織企業(yè),但極度匱乏專業(yè)人才。為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時任縣紡織局的領導幾次三番到我畢業(yè)的學校,專門要了兩個優(yōu)秀畢業(yè)生名額,把我及萊陽的一個同學“要”了過來。雖不符合我們當時的愿望和預期,但來榮之后給予我們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卻是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從這個方面來說,榮成那時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此后,榮成又連續(xù)進行人才引進,毛巾廠后期陸續(xù)引進了6名優(yōu)秀大學生。現(xiàn)在很多政府專業(yè)部門及市重點企業(yè)負責人都是引進的,比如榮佳電機、康派斯等企業(yè),榮成近幾年實施的“百千萬英才計劃”更是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榮成突破式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往事一:趕路 我老家距離榮成200公里,如果走304省道的話,也就180公里。在今天看來區(qū)區(qū)200公里,開車2個小時罷了,但在1988年及以后的幾年間,我卻要趕整整一天的路。早上早起,騎車半小時到棲霞車站,坐2個半小時的車到煙臺二馬路車站,然后步行1公里到煙臺汽車總站,最后坐上開往榮成的車,花費4個半小時行程120公里到達崖頭市區(qū)。那時,309國道還是土路,一路上塵土飛揚不說,且汽車顛簸得厲害,途中還需要在初村鎮(zhèn)吃頓飯。到了榮成汽車站再找車到毛巾廠,光坐車就超過8個小時,一天下來,疲憊不堪,簡直脫了一層皮。 而現(xiàn)在呢,309國道幾經(jīng)改造,道路又寬又平,煙臺段G18高速也相繼開通,開車兩個小時左右就能回家。30年間,榮成交通狀況得到了極大提升,2003年,榮成啟動了農(nóng)村公路建設,在全省率先實現(xiàn)“村村通油路”目標。不僅如此,現(xiàn)在還實現(xiàn)了村村通公交,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2014年,青榮城鐵的開通,使榮成成為全國第一個有高鐵始發(fā)站的縣級城市;2015年榮烏高速的開通,結(jié)束了榮成沒有高速的歷史。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體系,使榮成對外的接觸更頻繁、更便利,來往的客商更多了,發(fā)展更快了。優(yōu)越的交通環(huán)境,使榮成人變“懶”了,以前開著車去煙臺、青島、威海等地很有優(yōu)越感,現(xiàn)在,很多人出門都不開車了,直接坐城鐵,像坐公交一樣方便。今年,城鐵南線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開通后,榮成將全面融入青煙威城市圈中。
往事二:吃飯 剛到毛巾廠工作時,每月見習期工資69.5元,因一天三頓在食堂吃飯,一半的工資都用在飯費上,關鍵是吃得不好,菜里沒油水,常吃不飽。記得一食堂大師傅,姓宋,名字不詳,綽號“宋小勺”。有一次我到食堂打飯,看著青菜里漂著幾片白肉片,饞得眼睛都發(fā)直,小心翼翼地說:“宋師傅,來份菜。”宋師傅頭不抬眼不睜,接過飯盒拿起勺子直接奔那肉片而去。心中一陣竊喜,今天可以享受美味了,誰知在勺子出盆一剎那,宋師傅手一抖,菜中的肉片跌回盆里,菜也只剩半勺了,“小勺”之名確也名副其實了。 后來,跟廠里的工友們熟悉后,本地工友們每周回家都會捎點好吃的給我,基本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這讓我在感動之余,也充分感受到了榮成人的淳樸、熱情和善良。特別是在毛巾廠家屬平房里居住的老大姐們,家里來客人做點好吃的,都喊我去。記憶最深的是一位大姐的老公對我說:“兄弟,我太佩服你了,到哪都能吃飽。∥腋愦蠼憬Y(jié)婚10多年了,到現(xiàn)在去丈母娘家吃飯還害羞吃不飽。”轉(zhuǎn)頭再看看今天的生活水平,超市里商品琳瑯滿目,一圈下來,沒有感覺到有什么特別想吃的;在食堂吃飯,往往也是:“師傅,給我來點菜,不要肉啊。” 往事三:打球 我的家鄉(xiāng)尚武,因此我自幼練習武術(shù),長拳、形意拳略知皮毛,螳螂拳也算是馬馬虎虎,上中專時開始打籃球、踢足球。到了毛巾廠,我這愛好一直未撂下,直到現(xiàn)在還堅持每天早上打一場籃球,球技倒也不怎么樣,重在參與嘛。 毛巾廠屬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用工量大。1989年前后,人員接近1200人,偌大的廠區(qū)廠房布局很滿,沒有運動場地。1999年,政府批了一塊地,毛巾廠建起了職工宿舍樓、食堂,還有了個泥土大院。為了解決運動場地問題,我們幾個職工聯(lián)合找廠長,申請建個籃球場,廠長倒也痛快,大筆一揮:建!于是機修車間依葫蘆畫瓢地焊接了一副球架,技術(shù)科負責用石灰放線,球場有了,但場地不平,在鍋爐房拉了幾車爐渣一平整,問題解決。當時工作挺累,但下班到球場上打一場球,渾身都輕松。 現(xiàn)在看看榮成的健身設施多齊全:新世紀廣場有專用的籃球、羽毛球、網(wǎng)球及迷你足球場地;各個新小區(qū)直接規(guī)劃健身配套;老舊小區(qū)也見縫插針地進行了改造;村村都建設了健身廣場;大型體育場館、櫻花湖體育公園的建設,極大豐富了運動形式及內(nèi)涵; 前幾年開始,榮成市教育部門的運動場館也開始對社會開放,市民健身運動的場館更多、檔次更高了。
往事四:洗澡 毛巾廠沒有澡堂子。對本地人來說,需要洗澡時,回趟家就行,但對我來說就困難了。夏天,可以到洗手間沖個涼水澡,冬天一場球下來,趁著熱乎氣未散盡用涼水擦,但都不是長遠之計。 廠里鍋爐房有個小澡堂,專門為司爐工準備的,一次也就能容納三兩個人,沒辦法只有跟司爐工套近乎,時不時買盒煙給他們,這才能湊合洗個好澡。有時勢必不行了,就在宿舍用燒水器燒水洗澡,燒水器很簡單,找機修車間要兩根鋸條,分開插在暖瓶塞上,接上電源就成了。我們平常喝的熱水,大部分也是用這種方法燒的。多年后才明白,其實那是“電解水”。 那時,化肥廠有澡堂子,非常羨慕。通過工友們介紹,我認識了幾個化肥廠的工人,時不時地跟化肥廠的工人一起混進去洗澡;蕪S的澡堂大,能容納三四十人同時洗,水泥壘的池子,黑乎乎的,雖然現(xiàn)在想來覺得太臟,不過在當時已經(jīng)很滿足了。現(xiàn)在的洗澡條件就不用多說了。 往事五:“茶山” 毛巾廠有個門衛(wèi),姓梁,嗜好喝茶,茶不離口。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壺茶,晚上睡覺前也要泡一壺,待半夜醒來喝,白天就更不用說了,喝了一杯又一杯,泡了一壺又一壺。 下班后,每逢老梁值班,我都喜歡去他那討口茶喝。老梁對別人小氣得很,絕不外分,獨對我痛快。我去后,老梁拿個茶杯,倒上小半杯給我,我誠惶誠恐地接過來,品上一口,顯得很享受的樣子,這時老梁才端起自己的杯子,“哧溜”一口,在嘴里稍停片刻入肚,眼睛半瞇著,甭提有多愜意。老梁有一特點,就是不能說他的茶不好,誰說不好,他跟誰急。 老梁泡茶有個專用的大茶壺,那茶壺都用了20多年了,因常年用它泡茶,老是續(xù)水續(xù)茶,茶壺底部沉積了很厚的茶末,且成隆起的形狀,老梁謂之為“茶山”。據(jù)老梁說,這“茶山”相當有品位,如果哪天沒茶了,單純泡這“茶山”,喝上半年都沒問題。有一次,趁老梁不在,我把老梁茶壺的茶倒掉,專門泡“茶山”,還真就跟泡茶一個味道。老梁回來看到后,大怒:“‘茶山’是養(yǎng)的,急需的時候才能泡,你小子給我這么一泡,我最低需要養(yǎng)半年。”此后,老梁出門總把自己的大茶壺鎖在柜子里。 一晃30年過去了,老梁該有80歲了,也不知道“茶山”到現(xiàn)在養(yǎng)得多大了? 轉(zhuǎn)瞬30年過去了,當初準備在榮成工作一段時間調(diào)回老家的我,被這座美麗的濱海城市深深吸引,更被榮成人的勤奮、善良及熱情所打動,羈絆了我回老家的腳步。30年,我的青春、我的夢想、我的熱血、我的汗水和淚水都在榮成這片熱土上流淌著,榮成已真正成為我無法舍棄的家鄉(xiāng)。
夜已深,了無睡意,奈何明天任務多多,且罷,容后再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