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佳節(jié),榮成民間有捏十二屬兒豆面燈和散燈兒的習俗。榮成民間有句諺語:“清明蒸燕兒,端午吃蛋兒,正月十五捏豆面兒”。意思是:清明節(jié)蒸面燕兒,端午節(jié)烀雞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和散燈。
![]() 元宵節(jié)捏豆面燈在榮成代代流傳,二十世紀50—70年代,千家萬戶的婦女都會。捏豆面燈,主要是十二屬相燈,另外有月燈、動物燈等。元宵節(jié)捏豆面燈,就是用和好的黃豆面,捏制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種各樣的豆面燈,擎抱著油碗兒,構(gòu)思新穎,寓意深刻,小巧玲瓏、栩栩如生、堪稱一絕。祈求人們在新一年神靈佑護,避邪消災、平安吉祥,風調(diào)雨順。
攝影/楊志禮
![]() 豆面燈的主要原料,是磨制的細黃豆面,按一定比例加清水,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要反復揉搓,然后扣在盆中,常溫放四五個小時左右,叫作“醒一醒”,使其達到柔韌筋道的可塑狀態(tài)。正月十四進行捏制,屬相燈大的20公分左右,小的只有3公分。
攝影/楊志禮
![]() 捏好的豆面燈,在正月十五晚點燃,也叫散燈。一家人把制作好的各種屬相燈、動物燈等,在油碗兒上放一根棉花燈芯,倒上花生油點燃。散燈時,大人孩子一齊動手,分別在家中的居室、廚房、院子、牲畜棚、漁船等地方四散放置,形成到處燈火通明、燈花怒放、祥和熱烈、合家歡樂的景象。據(jù)說,誰的屬相燈燃燒的時間越長,就越長壽。所以頑皮的孩子們會守在燈前,不斷地往燈碗里添加花生油,以延長燃燒的時間。
![]() 元宵節(jié)后,人們將豆面燈切塊晾干,農(nóng)歷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和蘿卜條一起燉了吃,不僅延年益壽,而且是一道極具地域特色的美味。
![]() 豆面燈的制作技藝,一直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具有濃厚的民俗內(nèi)涵及特征:一是以此表達追求光明、祈求平安、昭示祥和、渴望和諧的理念;二是形式豐富,種類繁多;三是可參與性強,節(jié)日氣氛濃烈。
據(jù)資料,榮成豆面燈,最早產(chǎn)生于王連街道南橋頭村。該村于清朝康年間(1667-1722),由王連鎮(zhèn)的王氏守貴、守高兄弟遷此建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了。 榮成豆面燈制作技藝,具有濃厚的民俗內(nèi)涵及特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對研究區(qū)域歷史特色、人文文化有獨特的價值,是一項有意思的的民俗旅游資源。被評為威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