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yǎng)老 睡不著的漫漫長夜, 小伊有時會想一個問題: 我的晚年, 將會是怎樣的光景?
孩子們或忙于工作, 或旅居國外, 根本無暇照顧我們, 空蕩的房子里, 只有兩個老人寂寞相依··· 想想就不免凄涼。
但在美國德州, 卻有這樣四對”空巢“老人, 他們寄身荒野,兒女缺席, 卻絲毫沒覺得晚景凄涼, 反而活得比誰都瀟灑自在。
白天去附近的湖泊釣釣魚, 晚上回來搞個8人大party, 年輕人愛玩的那一套, 逃離城市啊、改裝房子啊··· 他們通通搞了一個遍。
原來這四對老夫妻, 是彼此相處了20年的好友。 年輕時為家庭、事業(yè)奔忙, 現(xiàn)在兒女都長大了, 自己終于退休了, 他們便約定一起“同居養(yǎng)老”。
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天天盼兒歸“,在外國,孩子一旦長大獨立,父母就會徹底放手自逍遙。這四對夫妻想買一塊僻靜之所,打算建立自己的養(yǎng)老基地。
一個偶然的情況下, Wood夫婦倆發(fā)現(xiàn)了一塊草地, 靠近Llano湖泊,廢棄無人, 但要真住在這里, 上了年紀的二人還是犯嘀咕。
自己不敢住, 何不拉上自己的老友呢? 于是二人轉湊成了兩桌麻將, 硬是把養(yǎng)老獨居, 變成了“抱團”模式。
一開始, 他們想著建一所大房子, 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上演現(xiàn)實版“老友記”。
后來考慮到個人空間, 還是決定蓋四間小房子, 然后彼此聯(lián)通。
由于深處艾斯卡塔的熱辣平原, 這片風景獨特的草地,干旱難耐, 為了在這里長久扎根, 他們對房子的設計, 也是煞費苦心。
四四方方的房子, 外墻用鋼材料做成波紋狀, 能夠有效地反射陽光, 夏天就像身在窯洞, 涼爽又舒適。
他們還把屋檐做成傾斜樣式, 雨水順流而下,用導管引向 一個500加侖的大水桶, 做成一個節(jié)能的儲水系統(tǒng)。
一個個小屋面積不大, 每個也就30㎡, 內部卻五臟俱全。
沒有復雜的設計, 一張簡單的沙發(fā)、幾排書架, 大落地窗的陽臺, 讓生活在自然的包圍下, 愈發(fā)恬淡愜意。
在這個養(yǎng)老基地,四對老人雖然沒有兒女陪伴身旁,但卻時常有野兔、野貓、小鹿各種野生動物驚喜來訪,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樂趣。
巢雖是空的, 家卻一點都不冷清。 他們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 一起培養(yǎng)共同的愛好, 每一個陽光靜好的日子, 都一起結伴去旅行, 從不虛度美好時光,
抱團、同居, 好像成了國外老人的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而這種生活改變的 不僅僅是生活。
在德國, 雖然60歲后就可以住進養(yǎng)老院, 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 那里單調乏味的生活。
志趣相投的老人,問一句“我們‘同居’吧?”就這樣自愿組合在一起,搬進其中一方的家里,搭伴過起了老年生活。
“我們同居吧”, 這種本屬于紅男綠女的邀請, 現(xiàn)在居然成了德國老人最時髦的 生活暗號。
德國的老人, 也因此成了, 歐洲壽命最長的老人。
而在數萬里外的中國, 同居養(yǎng)老的概念, 也在開始慢慢萌芽。 民間相邀“同居”的老人, 正在表達出他們的訴求。
“我沒有老伴和子女,房子有131㎡,有沒有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愿住我家,做個伴?”這兩天,杭州69歲獨居老人張阿姨通過當地一家報紙征集同住的養(yǎng)老伙伴。
家里有卡拉ok,插上就能唱,張阿姨總說:自己平時遛狗、網購、微信聊天,過得還充實,但靜下來會感到孤寂,也害怕老無所依,想找?guī)讉伴,互相照顧,老有所樂。
在杭州, 也有個叫共同家園的地方, 退休的老夫妻們可以 在這里擇鄰而居。
面臨一汪水, 背靠深山林, 逛莓園、挑野菜,游農場, 日子優(yōu)哉游哉。
房子目前正在籌建, 已經有30多對老夫妻, 決心在這里, 占據一席之地。
在天津薊縣郊外, 有個“知青樂活大院” 這個農家3層木樓, 就把很多老人聚在了一起。
幾年前, 是65歲老知青張大爺, 租賃了一處農村宅基地, 在里面組織起了 藝術工作室、茶藝隊, 老人們憑興趣結緣。
在傳統(tǒng)觀念中, 空巢的老人沒有個人生活, 終日等候兒女, 公益廣告也在宣揚 “;丶铱纯”。
兒女盡孝道當然重要, 不過在當今的中國, 兒女忙于事業(yè)多不在身邊, 養(yǎng)老靠子女也由此成為奢求。
最美不過夕陽紅, 改變“空巢”的生活方式, 讓志趣相投的老年朋友聚在一起, 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為, 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這種明智的養(yǎng)老模式, 必將成為中國養(yǎng)老的新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