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0年前,著名的德裔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Hedda Morrison,1908-1991)來到石島,為石島留下了那個年代的影像和印記,讓我們可以見識到80年前的石島樣子。今天,讓我們繼續(xù)通過赫達莫里遜留存于世的這些珍貴老照片,穿越到80年前,見證時光中的美麗石島。 ![]() ![]() ![]() 漁船篇 在石島漁村的短暫停留里,赫達沒有辜負任何時光,既把鏡頭對準了這里的方方面面,又著重注意了這里的最大特色之處,那就是漁船,從特寫,到全景,到遠景,她用立體又細致的角度帶我們回到了80年前漁港,可以永久地留存于我們的記憶。 ![]() ![]() ![]() ![]() ![]() ![]() ![]() ![]() ![]() ![]() ![]() ![]() ![]() ![]() ![]() ![]() ![]() ![]() 貨船篇 赫達的照片里出現(xiàn)了一艘名為福133的華麗貨船,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福船。這顯然是一艘是從福建福州過來的運木船,想不到的是,船板竟成了畫板,有如此的詩意創(chuàng)作,那栩栩如生的畫面,竟然被赫達細心捕捉。從另一個角度說,福建的貨船能夠?渴瘝u,也可見當年的石島已經(jīng)是繁榮之地,既是漁港,也不愧為北方重要的商港。 ![]() ![]() ![]() ![]() ![]() ![]() ![]() 船模篇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赫達在中國各地所拍攝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她對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懷有異常濃厚的興趣,經(jīng)常以極大的熱誠連續(xù)拍攝許多傳統(tǒng)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在石島,她的這一興趣也得到了體現(xiàn),那就是她把鏡頭對準了船模的制作過程。我要感謝她的這一興趣,否則我們根本不會看到當時船模的制作過程。如果不是她在80年前的認真拍攝,我們都不知道原來在80年前的石島是威海船模的原產(chǎn)地。 ![]() ![]() ![]() ![]() ![]() ![]() 街頭篇 赫達•莫里遜將鏡頭鎖定石島漁村的街頭,我們也就見識了這里在海草房之外的另外一種建筑形式—石頭樓。這與石島一帶因石得名民眾就地取材進行建設有關。赫達給我們呈現(xiàn)了這樣的石島街頭畫面:安靜之處,仿佛聽到小娃娃踩過石板路的腳步聲;熱鬧之處,仿佛聽到沿街小販此起彼落的吆喝聲;隔著照片,又似乎嗅到了街上所曬魚干散出的海腥味;大人們來來往往;兒童們聚集玩樂;一只雞在整潔的街頭閑庭信步;還有一位白衣男子,牽著白馬拉的車從街頭走過…… ![]() ![]() ![]() ![]() ![]() ![]() ![]() ![]() ![]() 民居篇 赫達走在石島漁村的街頭,不只拍下了漁民的勞動與生活,就連漁民所住的房子,都成了她關注的焦點,她把鏡頭對準了整座房子,對準了門樓、山墻與院墻,讓我們清楚的知道,原來,我們的海草房在那時就如此親切了,看到她的照片,就如同回到我們年輕時的村莊。她走在1937年的時光里,幫2017年的我們,鎖住了那時的時光。 ![]() ![]() ![]() ![]() ![]() ![]() ![]() ![]() ![]() ![]() 廟會篇 那時的石島有多繁華,看看赫達鏡頭下以天后宮為中心的這場廟會就曉得了。四里八鄉(xiāng)的民眾,盛裝出席,有各種慶典在其中,還有專門的戲班演出,我們今天可能都做不到這么隆重,這么熱鬧。赫達的石島廟會照片里,竟然出現(xiàn)了抬閣這一中國民間傳統(tǒng)游藝項目,如果不是赫達的照片,我們還以為威海地區(qū)并沒有抬閣這一民間游藝項目,照片彌補了一項空白,而且我們看到,石島的抬閣有著鮮明的本地特色,那就是把一艘巨大的船的模型抬到了空中。 ![]() ![]() ![]() ![]() ![]() ![]() ![]() ![]() ![]() ![]() ![]() ![]() ![]() ![]() ![]() ![]() 感謝赫達,她使得我們可以與八十年前的那一段歲月安靜對話,而不用借助任何的想象,感謝那個時代在困頓與戰(zhàn)亂中仍為美好而努力的所有人! ![]() (源于:港城石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