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臘月二十三小年的到來,民間有習俗:把糖熬成漿,摸在灶王爺嘴上,希望他升天向玉帝匯報工作時能多說好話。這個習俗后來慢慢演變成用糖漿寫字、畫糖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從事這項手藝的人也被稱為畫糖人。 ![]()
在山東省榮成市,有一位糖畫傳承人名叫馬淑玲,今年55歲,從小時跟著母親學糖畫、做面塑。她畫糖人的原料都是用買來的進口糖等熬制而成,她說這樣做的糖畫口感好。 ![]()
在馬淑玲家,記者看到她正在從提前熬制好并冷卻好的圓盤狀大糖塊上取出一部分,放進鍋里,重新熬化,熬到可以牽絲時,用小湯勺舀起,在畫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然后粘上竹簽。 ![]()
“用糖作畫,講究熬功和勺功。糖汁是糖畫的材料,糖汁熬得好壞至關(guān)重要。熬糖汁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會焦。勺功講究手感和抖動的力度,且動作要快、要流暢,不然糖涼了非常容易凝固。練習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手上功夫是關(guān)鍵。”馬淑玲說,“我做的糖畫是按繪畫的方式來畫的,我以前學過美術(shù),喜歡畫畫。現(xiàn)在老多畫糖人都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連筆畫,那樣不容易碎。” ![]()
民間有一說法形容畫糖人很是貼切:“以勺作筆,以糖當墨,凝神靜氣,運腕走勺。用抖、提、頓、放等手法,忽快忽慢,飛絲走線;忽高忽低,粗細有致,一放一收,圓轉(zhuǎn)流暢;一頓一抖,悄然成趣。” 糖畫畫完冷卻后,輕輕地將糖畫從畫板上剝離下來。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
![]()
作為糖畫傳承人,馬淑玲經(jīng)常參加當?shù)氐母鞣N志愿活動,到學校到社區(qū)義務教學生、老百姓學習糖畫技術(shù),但能堅持畫下去的人很少。 “其實對這個感興趣的人還不少,但也僅僅是感興趣而已,要想好好做這一行的人還沒遇到。我現(xiàn)在堅持做這個,是希望這門手藝不會這么快就消失,希望這門手藝被更多的人了解,能夠傳承下去。”馬淑玲說。 ![]()
畫糖人這項民間傳統(tǒng)工藝已陪伴了很多代人的成長,不知道這項技藝還能陪伴我們多久?
![]() |